《要久久爱》于 2024 年 3 月 4 日,走进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。
*《要久久爱》配得上时代剧,是为 90 一代立传
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、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说道:
老汉今年 78 了,看到播出这么一部青春气息浓郁的、价值取向正确的电视剧,打心眼里高兴。
北京大学是什么?是引领中华文化,向着更高的台阶攀登的一个殿堂。
这个创作集体,制作平台和播出平台是真正在学习、领悟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当中一个重要命题。这个命题是我们所有的艺术都要为时代立传、为时代画像、为时代明德。
在今天,90 后这代就是国家的栋梁,通过一部剧去照见自己的影子,在这里发出声音,体现了绝对的文化自信。
历史学家有历史家的记载,文艺家的记载方式之一,请看影视剧。
在屏幕里、网络上留下了他们的精神轨迹,这部剧大家都有共识,价值取向正确。这剧是靠作品讲话,对时代和生活的记录。没有生活是写不出这种作品的。
久久爱,也就是不忘初心。是温暖现实主义和残酷现实主义的结合,给我们力量。
*《要久久爱》优酷开年第一爆款剧,是获央媒点赞的开先河之作
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谢颖说道:
《要久久爱》是优酷开年第一爆剧。既叫好又叫座。
播出当天热度就达到了 8000 ,播出 8 天热度破万。
猫眼、灯塔、云合各种榜单第一,是一部现象级作品。
《要久久爱》的创作之路,首先胜在了现实主义的选题切口。第一次拿到剧本,“成长+治愈”的内核就深深触动了我们,它讲述了一段横跨时空的情谊,展现了时代变迁下年少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碰撞,刻画出一组真挚的、富有时间重量的青春群像,当时的行业鲜有这一类作品表达。
其次,人物要从“人设标签”走向“深度塑造”,小人物折射大时代、小人物引发大思考。在《要久久爱》后续的剧本创作中,我们没有刻意回避或美化现实问题,而是展现主人公们面临的职场、情感困惑和抉择,群像塑造之丰满,情感刻画之细腻,让观众透过这些“样本”隐约照见自己。
第三,故事既要让人“值得看”,也要让人“喜欢看”,尝试青春化的表达,寻求新的艺术形式,探索新的审美边界。在创作形式上做出新鲜感的探索:三十岁现实和十八岁青春双线交织讲述的创新化呈现。
而更为可贵的是,创作团队在青春记忆的还原上也下足了功夫,邀请了孙燕姿参与主题曲的创作和呈现,青春见证人的出现,引起了一大波90后的青春回忆热潮。创作团队努力探索年轻人喜欢的语言的诚心,可见一斑。
是多重故事的嵌套,情感的回环。不仅在展现现实,还在引领现实。
在共情之余,学会自己成长,然后直面人生。
在 2024 开年,走出了一条温馨治愈的路。成为获央媒点赞的开先河之作。
珍贵的亲密关系,跨越时间长度的亲情、友情,近乎偏执、疯狂、久久的爱,是 AI 都难理解的。我们把它埋在童年里。最后这份带着时间重量的爱,给了一个美好的反馈,让我们看到,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。
*在欲望时代写梁祝般的纯爱,《要久久爱》拥有了不起的价值选择
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、研究员张卫说道:
是结伴青春。在拜金主义的浪潮下,选择去写没任何利害关系的纯友谊。
这是不多见的,价值观选择。
是悬念叙事。怎么男女主总是阴差阳错没在一起,一个初吻放在二十几集,急死人了。
但又会让你想一直一直看下去,丁也的设置、蓝亦菲的设置,都是悬念,一直猜测。
是游戏叙事。观众进入电视剧,就可以想象人物与人物的关系,像玩游戏一样。
是暗恋叙事。在欲望横流的当下,选择去写没有欲望的暗恋。
这样的情感表达,是稀缺而珍贵的。
蒋翼和黄灜子之间,有一种古典戏剧文学里梁山伯和祝英台,为爱化蝶的那种美。
是纯洁之美,是朦胧之美,更是凄美。
这与时代都有着巨大的天壤之别。
在类型片都直接写欲望满足的当下,写这种纯洁的爱情故事,是了不起的价值选择。
*《要久久爱》人均纯爱战神,演员为双线叙事增加无数小设计
电视剧《要久久爱》主演王乾越说道:
蒋翼跟庄远,都被大家称为是纯爱战神。是对一个女生的爱恋,十多年默默守护和支持。
只要你回头,我永远站在原地等你。
这种对爱情的纯洁、美好、执着让我感动,F6 的友谊让我感动,是非常美好的存在。
双线叙事对导演编剧难,对演员也是。
我们是 17岁 和 30 岁交叉进行的,对于演员创作的时候有一个问题,我们怎么让观众看出来 17 岁和 30 岁变化?我们在两个时间段之间是无缝衔接的,我需要让你非常清楚知道我现在演这段戏是哪个年龄段。除了导演、编剧、剪辑、音乐帮助我们之外,我们角色塑造上也下很大功夫。
所以我们加了很多小设计,我记得定妆的时候,比如杨紫会扎着高马尾蹦蹦跳跳出现问大家:你看我像 17 岁嘛?
我也加牙套、戴眼镜,让大家感觉是生活里有过的同学,是班上一个学霸的样子。大家叫他小钢牙,觉得挺可爱,也是加了点喜剧的表演,就不想演绎成一个只知道读书的孩子。
现在大家还经常笑称,说庄远是蒋翼和黄瀛子的中间商。
*《要久久爱》让我学着更了解儿子,它是描写 90 年代成长的第一部作品
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教授说道:
这个作品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感,揭示了 90 后这代人如何成长。
我儿子年纪跟这里面也差不多,说实话我对他不了解,他的内心世界是什么,我不知道。但通过这个作品,我了解了很多。《要久久爱》是难得的,表示 90 年代成长的第一部作品。
表达了对社会的认识,对自己的校正。怎么对这个社会达成一种和解、自洽。如何处理我与朋友、社会、同学、过去的关系,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成长过程。
这样的成长路径,对于年轻人,二十到三十岁的人,会引起非常深刻的共鸣。
*《要久久爱》是一部献给 90 后的青春群像时代剧
电视剧《要久久爱》制片人张骏说道:
在项目发起和创作全过程中,就是想呈现一部给 90 后青春成长的群像作品。
从 12 年起,开始有一些 80 后的青春时光回顾,如今 90 后也踏入 30 岁了,每一代人的青春成长都应该被刻画、被记录、被呈现。
从 90 后一代,互联网蓬勃技术、流行音乐、游戏、动漫的形式进入视野,大家开始逐渐有自我表达,独生子女、邻里和发小,透过有代表性的群像,希望可以找回自己青春的样子。
《要久久爱》不是谈情说爱,是献给我们这一代的青春群像时代剧。
*《要久久爱》是心理疗愈,不仅治愈 90 后也疗愈我们 50 后 60 后
北京电影学员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、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》主编吴冠平说道:
看完这部剧,直接去豆瓣写了短评。
长情暗恋,终成眷属。校园职场,做最好的自己。
这部剧对于爱有仪式感 ,有人类的真挚感和普适性。给自己笃定的世界给一个答案。
对今天 90 后一代的心理治愈非常好,而且对我们 50 后、 60 后也疗愈的。
我也期待那走过半生而不可得的东西。虽然我泪点没那么低,但有时候也想跟着主人公,把情感做一些抒发。
是一代人生活的非常好的文本,给了一群人心理疗愈。
*是双向守护的故事,《要久久爱》是互文和闭环
电视剧《要久久爱》编剧李洋说道:
为什么 30 岁从 17 岁可以汲取力量呢,因为核心人物黄瀛子, 是推动力也是病人。
这是一个双向守护的故事。黄瀛子想用一切办法让大家回归 17 岁,但自己恰恰是困在过去的人,所有人小心翼翼守护着这一切。
就好像《楚门的世界》。丁也跟黄瀛子是明显的互文,就是需要外面人来打开。
黄瀛子跟丁也,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。采访也是接近自己的过程,所以丁也会是那个破局者。
关于网上一些谐音梗的讨论,杨帆是特别设计的。像蒋翼和鲸鱼,包括戴威,都是我们发现,原来网友们在这样解读,很有意思。
*《要久久爱》是彼此对照,是用侠客精神守护,用爱和善意治愈
电视剧《要久久爱》编剧母紫馨说道:
6 个小伙伴身上,不管是台词还是情感态度,都是彼此之间的对照。
黄瀛子和方明雨,一动一静、一冷一热。黄瀛子和蓝亦菲,原生家庭的对照,黄瀛子那种坚定、力量感、来自于充实幸福的原生家庭,而蓝亦菲的破碎感,也来自原生的部分。
庄远跟蒋翼对照。蒋翼没有父母在身边,是自由而孤独的。而庄远在高压的爱长大,是爱与压力并存的。
好的爱情,也是友情的一种折射。对蓝亦菲的守护,对黄瀛子的守护。不一定用亲情、友情、爱情来定义。
我想到了金庸先生的一句话。武侠的精神,在于侠,是帮助他人、匡扶正义、用我们的力量给他人带来力量。
黄瀛子是有当代的侠客精神的,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她想守护的人。
也许这个社会有很多无奈的东西,但我们相信有爱,有善意,是可以治愈人的。
*《要久久爱》,重点在要
最后,主持人说道:想呼吁大家看一下标题。
我们今天无数次重复要久久爱或者 1992 ,但是我听这么久我觉得关键词,不在“久久”,也不在“爱”,在“要”上面。
而且这个剧集里它的态度观点都是好的,它不是用 must,更多是 let us。
我们今天聚在这里不管是“要”什么,我都想把这份“要”延续下去,也许我们能创作出来更多新的可能。